电子信息大类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赵安明 郭 坤 王 蓉 张在琛

(1. 东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 210096)(2. 东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 210096)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 》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通知,高等院校要认真落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要求,加快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步伐。通知要求将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国家战略角度明确指明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1,3]。在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东南大学发布了《东南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东南大学将按照“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的学科布局进行顶层设计,从2019级起全面实施跨学院大类招生及大类培养,让学生进校后拥有100%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打破过去高考录取后专业不能再改变的格局。

《东南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将全校83个本科专业,根据专业方向和培养要求划分为14个大类和6个专业(主要是医学专业和吴健雄学院工科试验班)进行招生培养,其中电子信息大类就是14个大类之一。

东南大学电子信息大类,依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和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共建,共包括4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信息学。其中,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概况见表1。

表1 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概况

电子信息类实施“通识教育基础厚实、专业核心课程系统、个性化发展凸显”的电子信息大类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以专业大类基础课为核心,以资深教授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为引导,奠定学生扎实系统的通识基础,建立较为完整的基础专业认知;
大类为大一新生配备导师,将学习生活指导与专业方向解惑有机结合;
并开设丰富多样的冬令营和暑期学校,增加学生实验实践能力,拓展专业阅读及写作能力。

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如图1,主要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集中实践课。学科基础课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电路基础及实验”“大类新生研讨课”,集中实践课包括“军训”“体育”“工程图学”“工业系统认识”和“计算机综合课程设计”,通识教育课由人文素养课和自然科学课组成,自然科学课“下设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和“大学物理”三门课,人文素养课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等。

图1 电子信息类大一学年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电子信息大类采取宽口径、大平台、德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培养体系全过程;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以国际学科前沿及国家产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为引领,以培养电子信息领域领军型人才、引领大类学科发展、塑造国际影响力为目标,建设德智融合的育人环境,并坚持与国际一流大学顶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高度接轨。大类培养的特色与优势有如下几点(如图2所示):

图2 电子信息大类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1)宽口径、大平台、德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大类主要专注于宽带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微波毫米波、人工电磁材料、海洋信息、射频/超高速集成电路、光电与生物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集成电路、微纳加工、微纳传感器、原子制造、信息显示、光电探测、光子集成与生物传感、脑科学、生物电子学、医学影像,强化基础研究,强化优势特色,注重学科交叉和源头创新,形成了国内一流的特色科研方向,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示范系统和标准化提案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一流的科研与教学融合,学科力量转化为专业建设资源。电子信息大类以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设有2个双一流学科,可以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本科生课程体系,固化到教材、课程和实验实践中。通过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平台,全方位服务于电子信息大类一流人才培养。通过高效转化机制,提升了学科科研优势对一流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大一学生多视角、多方案、多元化的创新思维模式。

(3)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信息领域高端前沿教学资源平台。电子信息大类结合“卓工计划”“新工科”等项目,与名企深度合作,创建系列校企联合课程和一批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大类3个学院在多领域创建的校企卓工课程和实践创新基地,可以开放给所有大一学生共享,有利于开阔大一学生对电子信息领域实践认知的视野。

(4)一流的师资与生源结合,转化为优质的培养成效。电子信息大类整合了3个学院师资优势,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领军的高层次教师队伍以授课、实践、指导科研和竞赛等各种形式投身一线教学,获得卓越的人才培养成效。包括院士在内的电子信息大类专任教师100%入驻大一本科生导师库,通过双向选择建立导师制关系,在学术方向和生活方面给予大一学生多方位解答。

根据《东南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按照“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育人新格局,对2019级起全面实施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学生,在各大类培养工作组的领导下开展培养和管理工作,并试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承载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筑牢科学思想基础。电子信息类通过前期在三个学院专任教师中宣传,导师自由报名,共征集了115名教师参与到电子信息类导师制队伍中来。

3.1 导师职责

1)言传身教,立德树人。

导师要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同时注重学生学业能力培养和个性健康发展,努力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2)精心指导,因材施教。

导师要帮助学生熟悉大类内相关专业,向学生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深化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找准个人兴趣与优势;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习方法,引导性地帮助解决学习方面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特长、个性和志向,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选课计划和学习进程,注重个性化培养。

3)科研引路,鼎力发展。

导师要发动学生参加高质量的精品人文课程、高水平的学术讲座、高品位的文化活动等项目;
指导学生开展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文献综述等相关工作,为后续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类竞赛等奠定基础;
有条件的导师利用课题组硕博研究生的培养优势,为学生提供“本硕博一体化”的沉浸式学习研究环境,吸收富有创新力的学生成为科研助手,参与科研课题讨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4)深度交流,共同成长。

导师应在每学期开学初与学生见面;
对学生的指导每月不少于一次;
以小组形式的辅导每学期不少于一次;
参加学生集体活动或面向学院学生开设Opening Hours(含讲座)每学年不少于一次。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专业方面的困惑和问题,构建平等、民主、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3.2 大类导师分配原则

分配时间:每学年第一个月内进行导师新增报名、学生双选工作;
分配名额:根据导师意愿设置指导学生人数(学校建议原则上不超过6人),具体可根据情况调整;
分配流程:第一轮导师学生双选、第二轮对选择了不满足分配名额导师的学生结合学生导师双向志愿进行分配调剂。

3.3 考核管理

动态进出管理:学生可根据发展意向在学年末选择更换导师;
上一学年如不能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取消下一年度导师资格;
年度绩效考核:担任信息学院本科生学术导师并完成一学年指导工作的教师,学院将在年度绩效考核中予以认定。

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前,将进行大类分流,每位学生将被分配至电子信息类内相应的专业。由于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存在两个细分专业,所以大类分流需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学院分流:按大类分流细则和学院人数先将学生分流至学院;
第二步专业分流:按照大类内学院的分流细则进行专业分流。

大类分流遵循“志愿优先、成绩排序”的原则。即根据学生个人的志愿申请,依据学生截止到分流前所获得的大类内综合测评成绩,该成绩包含电子信息类大一教学计划规定修读课程的首修平均学分绩点,以及大一期间所获奖励情况、参加竞赛情况等综合加分,按照课程成绩占比90%综合加分占比10%合成最终的综合测评成绩。学生的第一志愿能否满足录取,主要取决于报名该志愿的学生人数和该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排名。

图3是东南大学2019级电子信息类大类分流结果统计分布图,从图中看出,分流至三个学院的学生成绩分布都呈现出集中于某个分数段的特点。分流至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综合成绩排名在1~100名和101~200名的分数段,分流至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主要集中在201~300名的分数段,而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学生主要集中于301名向后的分数段。大类培养的学生确实在二次选专业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学生可以通过一年的大学学习更加了解专业特点,从而更加科学地填报专业分流志愿。同时,分流至不同专业的学生成绩存在较大差异,大类内相对较弱的专业分流后的学生成绩一般,这将给专业人才培养生源质量方面带来很大挑战。

图3 电子信息大类2019级分流人数统计

电子信息大类培养,学生大一学年共享三个学院的教学资源,宽口径、大平台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大类导师制管理能够个性化定制学生的培养方案,专业分流给了学生新的选择专业的机会,很明显实行大类招生对于人才培养益处颇多。但大类的托管制度同时在学生的管理上也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

5.1 大类托管制度导致信息沟通壁垒问题及应对措施

电子信息类内三个托管院系之间缺乏密切交流,除了大类设置的关于大类内学科交叉的相关讲座之外,各个大类内部的消息相对封闭,在各学院托管的学生不容易清楚地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容易受到知乎等网络平台关于某些专业的评价的影响,不利于大类培养的正常管理,也会给专业分流带来一定偏向性。同时,辅导员认知有限带来的局限性影响托管学生的信息获取。辅导员熟悉自己所在学院的学科和学院情况,但是对于学生大类内其他学院专业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如就业、职业生涯规划、免研、考研等。

因此在大类培养中,各个学院应加强合作。各托管院系可以把一些优质资源、优质活动放在大类中进行,真正让学生找到兴趣和专长,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到各个学院的特点,真正找到内在的学习动力和目标。在管理上,学生最常接触的是辅导员,应该加强对大类辅导员的能力培养,建立交流互助机制,使得辅导员建立大类知识体系并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从而能匹配学生对于大类各学科知识以及信息的需求。同时大类中实行的导师制也是满足学生了解各专业信息需求的有力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但目前导师制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更好地推进导师制做实做细。

5.2 大类分流后学生适应性、班级建设问题及处理办法

专业分流后学生的专业和学业适应性等问题较为突出。另外,专业分流后班级建设问题凸显。大一的行政班级被打乱进行重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为辅导员开展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增加了难度。大类分流后学生会在心理和学习上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在班级建设、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培养方面会有较大缺失。

由于学生在大类分流之后需要重新编班、划分宿舍,进入了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迷茫、不适应等心理状态在所难免,此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以寝室、班级为单位与同学进行细致的谈话沟通,严防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每一个死角。除此之外,可以定期组织面向大类学生的开放日,副书记、教学副院长、系主任、辅导员定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可以在大类分流后建立“双重”负责人的机制,即第一责任人为分流学院所在年级辅导员、第二责任人为分流前辅导员。这样对于强化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推进“三全育人”制度体系:教学线和学生线深度协同,切实推进并完善导师制;
深入完善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任课教师、班指导的联合培养体系。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改革要立足国家战略、围绕重点领域,以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创实型高端信息领域领军人才为目标;
以“一专多能、一精多会、双模多态”为目标实现知识体系、能力素养和创新实践的更新。东南大学深入推进电子信息类大类招生培养,对于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打通专业壁垒、实现学生宽口径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培养创新型复合领军人才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大类电子信息分流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江西通信科技(2022年3期)2022-10-11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措施探讨消费电子(2022年6期)2022-08-25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2年1期)2022-08-15以创新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1期)2022-03-16NSA架构分流模式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年21期)2020-01-16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设计方法研究电子制作(2019年16期)2019-09-27谈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北方音乐(2018年8期)2018-05-14“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概览 5大类 76大项 270多项具体成果中国科技产业(2017年5期)2017-06-05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电子制作(2017年2期)2017-05-17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5期)2017-03-06

推荐访问:大类 电子信息 培养模式